上世纪80年代,西方国家掀起了一场海洋霸权的争霸战,各国忙着在全球范围内扩展海权。而当时的中国海军,却还停留在追赶别人的阶段,核心技术基本全靠“买买买”。比如潜艇的“心脏”——发电系统,国内根本没有自主研发的能力。甚至可以说,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几乎是空白。到了90年代初,情况依然没有太大改变,中国想要造出新型潜艇,还是不得不依赖从国外采购核心设备。
中国科研人员当时经过深入调研,最终花重金买了一家国外公司的十二相整流发电机系统,想着先用着再说。可让人没想到的是,设备到货后,负责检查的马伟明发现了一个致命问题——电机一旦超负荷运转,就会出现固有振荡,直接导致整个动力系统瘫痪。这种问题,在电机行业里一直是个老大难,许多国家都没能彻底解决。
当马伟明把问题提出来时,西方专家的态度让人火冒三丈。对方不仅不当回事,还一脸不屑地说:“我们的设备没问题!”那种居高临下的语气仿佛在说:“你们中国人懂什么?”其实,他们自己也清楚,固有振荡是个全球性难题,他们解决不了,自然也不指望中国能搞定。
面对这样的轻视,马伟明没有退缩,反而更坚定了一个信念:中国必须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!他下定决心,不管再多苦难,也要自主研发出属于中国自己的十二相整流发电机系统。
说干就干,马伟明成立了一个课题组,准备攻克这个难题。但他很快遇到了第一个“拦路虎”——经费。科研要花钱,可当时支持力度有限,他只能自掏腰包,拿出了3万5千元。这个数字听起来不少,但对于攻克世界级难题来说,简直是杯水车薪。
可困难并没有打倒他。没有实验室,马伟明就把洗脸间改造成实验室;没有海水做实验,他就用食盐兑水;没有专业设备,他干脆买旧电机自己动手组装。就这样,条件虽然简陋,但他带领团队硬是坚持了下来。在1800多个日日夜夜里,他们一边研究,一边尝试,最终找到了固有振荡问题的症结所在,彻底解决了这个困扰全球电机行业多年的难题。
那时候,马伟明才30多岁。这个年纪就能在全球电机领域拿下这样的成就,实在是令人惊叹。
几年后,马伟明再次造访当年出售发电机的那家公司,重新指出了设备设计中的问题。可没想到,公司首席专家依旧不屑一顾,轻蔑地说:“你这套理论太离奇了,我们听不懂。”说白了,他们根本没把中国人当回事,觉得马伟明的“年轻人”理论不值一提。
然而,事实很快让这些人尴尬不已。那位首席专家后来查阅了国际专利,发现马伟明的理论早已申请了专利,证据摆在眼前。被自己瞧不起的人已经走在了前面,这让他不得不放下架子,甚至开出了百万美元的私人交易,想买下马伟明的技术专利。对此,马伟明的回答简单而坚定:“这个专利不仅属于我个人,它更属于我的国家。”
这种对科研的专注与对祖国的忠诚,赢得了大家的尊敬。最后,那家公司甚至破例拿出了他们的设计图纸,请马伟明审查,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。
解决发电机难题后,马伟明并没有止步。他发现,新型舰船对电源的要求非常高,需要一种体积小、重量轻、容量大的直流电源。然而当时中国根本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。面对这种挑战,马伟明又一次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:研发一种同时输出交流和直流电的电机。
这个想法一提出,很多人都觉得不可能实现,甚至有人嘲笑这是“天方夜谭”。但马伟明不理会这些声音,带着他的团队,足足用了十年的时间,终于成功研发出世界上第一台交直流双绕线组发电机系统。
不仅如此,他还带领团队开发出了第三代集成化发电系统,让中国在舰船供电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。之后,马伟明再次带领团队向着更大的目标前进——电磁弹射技术。要知道,美国为了攻克这项技术,前前后后投入了32亿美元,花费了整整21年才实现突破。而马伟明只用了不到十年时间,便将这项技术牢牢掌握在了中国人手中。
如今,中国的电磁弹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,甚至比美国还要先进。福建舰上的电磁弹射技术,正是基于马伟明团队研发的综合电力系统。这套系统不仅能为电磁弹射提供强大的电力支持,还能为舰载电子设备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。
马伟明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,还在发展方向上独具慧眼。国外同行研究舰船电力系统时,普遍选择了中压交流作为技术路线,而马伟明则坚持走中压直流的路线。这个选择在当时并不被看好,甚至引来了不少质疑声。但最终事实证明,马伟明的选择是正确的。
如今,中国在中压直流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,许多外国同行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但为时已晚,中国已经领先了很远。
从被西方专家轻视股票配资如何,到赢得全球尊重,马伟明的科研之路充满了挑战与艰辛,但他始终坚持自主创新,带领中国科研团队一路攻坚克难,最终在全球高科技领域占据了领先位置。马伟明的故事,正是中国科技力量不断崛起的生动写照。
马伟明中压中国舰船电机发布于:江苏省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官方配资平台下载_实盘配资app_实盘配资平台APP观点